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

向赵瑜同志学习体会--王 斐


发布日期:2012-03-17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麦田守望者——赵瑜
旅游与管理系  
 
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成功因为热爱,无私因为大爱,情怀只为感恩。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位无私朴实的老人:赵瑜。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相貌普通,穿着朴素,一眼看上去和当地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他就是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赵瑜。半个世纪的岁月,他和自己培育的种子一样,把根扎在土地里;和种子一样坚强生长,默默无闻;也和种子一样,到了秋天,捧出沉甸甸的果实。
201191114日,《陕西日报》在显著位置以“半个世纪的种子情”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专题报道了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瑜研究员扎根条件艰苦的农村育种基地,含辛茹苦几十年,坚持小麦育种工作,为民造福祉的先进事迹。《农业科技报》、《中国青年报》、杨凌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几十家媒体先后做了转载和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到今年,赵瑜的育种之路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五十年间,当年的武功农校变更成了今天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瑜的使命和作用却从未变更,劳作和创造也从未停止。为了追求钟爱的小麦育种事业,赵瑜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风雨人生路。他出生于甘肃省永登县贫困山区农村,小时候看到家乡贫苦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困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儿时的这些记忆成为他以后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原始动力。钟爱小麦育种事业,矢志不渝,辛勤耕耘,为我国农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这次培训让我感触很深。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担当着多重角色,为人师、为人子、为人母、为人妻,这就是我们大多数老师的社会身份。人到中年,事业爬坡,老人多病、孩子小,需要照顾,使我们处于艰难挣扎的境地。要想摆好这诸多方面的关系,真的好难。克服困难容易,但其过程艰难。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拿得起、进得去、干的实。但是要想放得下,出得来是不容易做到的。可是赵瑜同志五十年兢兢业业、专心科研、不畏劳苦、矢志不渝的事业观;舍优从苦、踏实苦干、甘愿寂寞的苦乐观;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就是我们要深入学习的赵瑜精神内涵。
人受到的表扬和争议成正比,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对自己热爱的工作要拿得起、进得去、想得深、干的实。回归内心,超越自我,种好心田。我想赵瑜同志他就是钟情小麦育种事业,所以才不畏困难不懈耕耘,才能先后培育出“武农”系列5个小麦品种,在陕西和黄淮麦区其他几个省大面积推广,累计达6000多万亩,惠及无数农民群众。而他自己,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居住在一个小小的农场,春种秋收,守着他钟爱一生的麦种,也守着朴实无华、与世无争的日子。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天,也是赵瑜的生日。城市与乡村之间,他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划出了一道人生的反向轨迹。 
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暖暖的春风里,赵瑜隐隐觉得:这里,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那个地方,那个能让梦想生长的地方——豆村农场。同来的老师们都回了学校,赵瑜却执拗地留了下来,吃在农场,住在农场,在农场办公、搞科研、做试验。他暗下决心:今后,就在这里扎根。赵瑜的执著,最终赢得了学校的支持。他如愿以偿,成了学校在豆村农场的“常驻代表”,而且一驻就是50年。
已故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曾说:育种家都把自己选育的品种看做自己的“娃”。 赵瑜有8个孩子,其中3个孩子姓赵,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另外5个“孩子”姓武,武功的“武”,分别叫“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都是他选育的小麦品种。姓武的孩子都是他亲手培育的种子。大约每隔10年,赵瑜就有一个小麦新品种问世,这在小麦育种界是不多见的。1996年,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给上级领导写信要求继续留在农场搞育种研究,因为“种下的种子刚刚发芽,放下太可惜”。在工作中其实我们应该倡导“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员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热爱社会,热爱自己工作的单位;勤奋敬业,踏实工作;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化为动力,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我想现在我作为一个刚刚工作了五年的年轻人,更要努力的工作,像赵瑜这位老人学习,要学会奉献,不管是对单位还是对社会。作为年轻人,我的路还很长,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的、踏实的工作,能够为社会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加入收藏]   [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闭]  
 
关键词:学习 同志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