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献青春 淡泊名利树新风
——学习“赵瑜精神”心得体会
旅游与管理系 李小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赵瑜老师不畏艰辛,不图名利,50年坚守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学院豆村教学试验农场,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这是一种什么信仰,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着这位干瘦的老人呢?
自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号召全校教职工学习赵瑜精神以来,我就从内心不停的搜寻答案。
首次翻开2011年9月11日的《陕西日报》,头版的一个醒目的标题《半个世纪的“种子”情——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读完后,对赵瑜老师的人和事迹依然是一知半解,没有完全找到答案,只是知道他热爱他的事业,知道他五十多年如一日,抵御住了各种名利的诱惑,把自己从“都市”下放到“乡村”,在那里,用自己的一生来哺育自己的“儿女”,知道赵瑜老师成果显著,精心培育出的“武农”系列大大以高小麦育种产量,解决了农产品匮乏问题为我国提高了小麦产量。
第一次见到赵瑜老师是在10月8日下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的台阶教室,一位干瘦的老人,头发花白,衣着简朴,怎么看也不像一位媒体宣传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他不善言谈,那天的报告会也只是用简短的浓重的甘肃永登方言谈了他的经历,他并没有谈他的信仰、谈他的精神支柱、谈他的理想。
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一个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能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自己喜爱的学问呢?我越发好奇了。
接下来,身边谈论赵瑜老师的人多了起来,在老教师们那我知道了赵瑜老师的亲属、在系书记那我了解到了赵瑜老师的工作环境、在办公室听到了赵瑜老师的为人处事……逐渐,赵瑜老师,这个干瘦的老人在我的印象中开始丰满起来了,远不再是报纸上冰冷的铅字了,这种精神应该有其深刻内涵。到底是什么精神让一位老人甘心在艰苦的环境下奉献他的一生呢?或许世界上有一种力量,看不见,听不着,却可以打动人心,感化世界。就是这种永恒的力量,是我们这个社会传承已久的精神血脉。姑且就把他叫赵瑜精神吧。大道至简至易,我想赵瑜精神其内涵就应该是:爱和真。如果非要说具体,我想至少有3点:1.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矢志不渝的事业观;2.舍优从苦、踏实苦干、甘愿寂寞的苦乐观;3.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育种专业,赵瑜老师身上浸透着学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在他痴爱的麦田里,守望的岂止是收获?他尽心尽力,不知疲倦,在事业的征途上,凭着热爱,50多年里,他始终是一名斗志昂扬的勇士。金钱的风,名利的雨,没有丝毫让他放缓坚定的脚步,事业的执着与辉煌在他身后愈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还有人踏踏实实的花时间去做这种扎实的学问,实在是令人钦佩的,赵瑜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更加难能可贵。我想有这样一种精神即使他不去育种,即使从开始到现在就站讲台上,他也是一个可以用人格感动社会的高尚的教师。因为他有爱、甘心奉献。联想到今天一些教师不能安心做研究,不能将心思放在讲台上,再对比赵瑜老师高尚的人格,让人感到如此的震撼。
实际上,从整个人类繁衍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奉献再大,都不可能超过他从整个人类社会所得到的收获。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延伸,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现代文明的这一切,都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斗不息,艰苦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回顾历史,有多少科学家为了某一个发现、一项发明或一个创造而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这些奉献,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永远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会有可能享受现代文明的今天么?一个人的奉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越整个人类社会所赋予他的东西,这绝对是不争的事实。
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我会发现有无数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我会想到赵瑜精神,想到他所给我的启示。在我终生的教学生涯中,这一定是用之不完的财富!就好象我的人生旅程中有一面旗子,有一个永远不倒的向标在指引着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赵瑜老师的这种精神是博大的,是永恒的,也同样是我前进的指路牌。